产生压疮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压疮的原因主要有长期受压、皮肤潮湿、营养不良、活动能力下降、感觉障碍等。压疮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破溃、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深部组织坏死。
1、长期受压
皮肤及皮下组织长时间受到压力是压疮发生的首要原因。当局部持续受压超过一定时间,毛细血管血流受阻,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常见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尤其是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骨突部位。预防措施包括定时翻身、使用减压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皮肤潮湿
汗液、尿液等液体长期浸渍皮肤会导致角质层软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受到摩擦力和剪切力的损伤。大小便失禁患者、高热多汗者风险较高。护理时应及时清洁皮肤,使用吸湿性好的护理用品,必要时可涂抹皮肤保护剂。
3、营养不良
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使皮肤对压力的耐受性下降。低蛋白血症患者组织修复能力减弱,伤口难以愈合。应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C、锌等有助于伤口愈合的营养素。
4、活动能力下降
瘫痪、骨折、重症等导致自主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无法自行调整体位,局部持续受压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每2小时改变一次体位,必要时可使用电动翻身床等辅助设备。
5、感觉障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脊髓损伤等疾病会导致保护性痛觉缺失,患者无法感知局部受压不适而及时调整体位。这类患者需要特别加强皮肤检查,可使用镜子辅助观察难以直视的部位,早期发现皮肤异常改变。
预防压疮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床垫和坐垫,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已经形成的压疮,应根据分期进行规范处理,浅表性压疮可通过清创换药促进愈合,深部或感染性压疮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定期评估皮肤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压疮进一步恶化。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况,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