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区别
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主要区别在于红细胞破坏的场所和机制不同,血管内溶血发生在血管内,血管外溶血发生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
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红细胞破坏后,游离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时,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起病急骤,常有寒战、高热、腰背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血管外溶血是指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主要发生在脾脏。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红细胞膜表面存在异常或抗体时,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血红蛋白在巨噬细胞内分解为胆红素,经肝脏代谢后排出,不会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管外溶血多为慢性过程,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等症状。
无论是血管内溶血还是血管外溶血,患者都应避免剧烈运动、感染等诱发因素,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出现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溶血类型和原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溶血患者日常应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