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什么区别
多囊卵巢是指卵巢形态学上的改变,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多囊卵巢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伴随多囊卵巢综合征出现,两者在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异。
1、定义差异
多囊卵巢仅描述超声检查中卵巢体积增大、外周可见多个小卵泡的形态学特征,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需满足鹿特丹诊断标准中的两项: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临床表现或生化指标、超声显示多囊卵巢,并排除其他引起高雄激素的疾病。
2、临床表现
单纯多囊卵巢可能无任何症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痤疮、多毛、脱发等高雄激素表现,约半数患者伴有胰岛素抵抗,可能出现黑棘皮症、肥胖等症状,长期未干预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心血管疾病风险。
3、发病机制
多囊卵巢可能与青春期卵巢功能未完善、短期内分泌失调等可逆性因素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涉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等多系统异常,与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关。
4、检查指标
多囊卵巢仅需超声显示单侧或双侧卵巢卵泡数超过12个。多囊卵巢综合征需结合性激素六项检查,常见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比值升高、睾酮水平增高,部分患者伴有抗缪勒管激素升高、空腹胰岛素水平异常等。
5、干预措施
无症状多囊卵巢通常无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需根据患者需求制定方案: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胰岛素抵抗,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月经周期,二甲双胍改善代谢异常,枸橼酸氯米芬片或来曲唑片促排卵,严重胰岛素抵抗者可考虑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合制剂。
建议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在总能量40%以下,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及子宫内膜厚度。超声发现多囊卵巢形态但无临床症状者,建议每6-12个月复查激素水平与代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