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病人的处理方法
骨折病人可通过固定制动、冷敷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处理。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复应力、暴力撞击等原因引起。
1、固定制动
使用夹板或支具固定骨折部位,避免移动造成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患肢抬高。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处上下关节,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固定后需观察肢体末端血运,若出现苍白、麻木需立即调整。
2、冷敷处理
伤后48小时内对肿胀部位间断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进行。冷敷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缓解疼痛和肿胀。禁止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需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开放性骨折禁用冷敷,需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疼痛,骨肽注射液促进骨痂形成,碳酸钙D3片补充矿物质。严重疼痛可使用曲马多缓释片,但需警惕成瘾性。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用于开放性骨折预防感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4、手术治疗
移位明显或关节内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固定。严重粉碎性骨折可采用外固定支架,老年髋部骨折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需预防深静脉血栓,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热敷和低频脉冲电刺激。肌力恢复期采用渐进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或器械辅助。平衡训练可预防跌倒,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康复过程需遵循无痛原则,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
骨折后需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效钙质摄入,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恢复期避免吸烟饮酒,控制体重减轻骨骼负荷。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主动活动未固定关节防止僵硬。定期随访监测骨愈合进度,出现异常疼痛或畸形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