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得了溢脂性皮炎
脸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油腻性鳞屑伴瘙痒,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治疗方式主要有局部抗真菌药物、温和清洁护理、保湿修复、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光疗等。建议避免过度清洁或使用刺激性护肤品,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1、局部抗真菌药物
酮康唑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可抑制马拉色菌繁殖,改善红斑和脱屑。使用时需避开眼周,每日薄涂患处1次,连用2-4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灼热感,通常3天内自行缓解。合并明显炎症时可与弱效激素药膏交替使用。
2、温和清洁护理
选择pH值5.5-6.5的氨基酸洁面产品,每日清洁不超过2次。水温保持32-35℃,避免用力揉搓。清洁后及时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帮助修复皮肤屏障。禁用含酒精、皂基或磨砂颗粒的清洁剂。
3、保湿修复
含泛醇、积雪草提取物的乳液可缓解干燥脱屑,每日涂抹3-4次。急性期选用械字号医用敷料冷敷,每次15分钟。修复期可使用含角鲨烷的精华强化屏障,避免使用封闭性过强的凡士林类产品。
4、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
氢化可的松乳膏适用于急性炎症期,每日1次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面部建议选择1%浓度以下制剂,与保湿剂1:1混合后涂抹可降低刺激风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或毛细血管扩张。
5、窄谱UVB光疗
对于顽固性病例,每周2-3次311nm紫外线照射可抑制皮脂腺活性。治疗前需清除皮肤表面鳞屑,照射剂量从0.3J/cm²开始递增。需配合佩戴专业护目镜,光疗后加强保湿防晒。孕妇及光敏感者禁用。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控制高糖高脂饮食,减少奶制品摄入。外出时选择物理防晒霜,避免汗液长时间刺激。枕巾应每周高温消毒,避免共用化妆工具。若出现脓疱、渗出等继发感染体征,需联合口服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治疗。病程超过3个月未缓解者建议检测免疫功能与激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