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如何治疗
小儿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小儿发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小儿发烧时可采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进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需使用32-34摄氏度的温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每次擦拭10分钟,重复进行可帮助散热。退热贴可贴于额头或颈部,通过凝胶层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的低热状态,操作时需保持环境温暖,避免患儿着凉。
2、补充水分
发烧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加快,需要少量多次补充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15-20分钟给予5-10毫升液体,24小时总饮水量应达到每日正常需要量的1.5倍。母乳喂养的婴儿应增加哺乳次数。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预防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紊乱。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3、使用退热药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儿,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可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肝脏代谢功能不全者慎用。给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使用不超过4次。不可同时使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避免药物过量。
4、观察伴随症状
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皮疹、呕吐、抽搐等伴随症状。持续嗜睡或烦躁不安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需警惕败血症。反复呕吐伴随腹痛可能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热性惊厥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发作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录症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变化特点,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5、及时就医
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应立即就诊。其他年龄段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退热药效果不佳、意识改变、呼吸困难、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时,需急诊处理。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描述发热起病情况、最高体温、用药史、接触史等信息。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判断感染类型,必要时需进行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检查。
小儿发烧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衣着选择透气棉质衣物,避免过度包裹。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面条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恢复期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建立发热记录表。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低热通常48小时内自行缓解,若持续不退需咨询接种医生。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玩具应定期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