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怎么引起的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麻疹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易感人群接触后发病率超过90%,常见传播途径包括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的飞沫、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妊娠期母亲通过胎盘传染胎儿等。
1、飞沫传播
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核。这些直径小于5微米的微粒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易感者吸入后病毒会定植于呼吸道黏膜。典型表现为接触后7-14天出现前驱期症状,包括高热、咳嗽、结膜炎和科氏斑。预防需做好呼吸道防护,确诊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2、直接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实现间接传播。麻疹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2小时,当易感者触摸被污染的门把手、玩具等物品后,再接触自身黏膜时可能感染。这种传播在托幼机构更常见,患儿眼结膜分泌物、尿液中也含病毒。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物,接触者需观察21天,免疫球蛋白被动预防应在暴露后6天内完成。
3、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原发性麻疹感染可能导致病毒经胎盘传播。孕早期感染可致胎儿畸形,孕晚期感染可能引起新生儿先天性麻疹,表现为出生时即有皮疹、肝脾肿大。血清IgM检测可确诊,新生儿需隔离治疗。未患过麻疹的孕妇应避免接触患者,意外暴露后可使用免疫球蛋白,但活疫苗禁忌接种。
4、免疫缺陷者传播
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病毒排放时间延长,骨髓移植患者排毒期可达数月。这类患者可能不出现典型皮疹但持续排毒,成为隐蔽传染源。医院内传播风险较高,需实施空气隔离措施。接触者筛查应包括IgG抗体检测,暴露后预防可考虑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5、疫苗接种空白区传播
疫苗覆盖率低于95%时易发生社区传播。首剂麻疹疫苗应在8月龄接种,但部分发展中国家接种延迟。流动人口、战争难民等群体可能形成免疫空白,导致病毒输入后暴发流行。补充免疫活动需覆盖8月龄-15岁儿童,应急接种可在疫情初期阻断传播链。
预防麻疹最有效方式是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我国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患者后应监测体温21天。患者需隔离至出疹后5天,密切接触者中未接种疫苗的易感人群可在72小时内应急接种。居室保持通风,污染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护理人员应做好呼吸道防护和手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