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测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定量超声检查、骨折风险评估等方式诊断。骨质疏松可能与钙质流失、激素水平异常、长期用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背疼痛、身高变矮、易骨折等症状。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判断骨质流失程度。检查结果以T值表示,T值低于-2.5可确诊骨质疏松。该检查无创且辐射量低,适合作为筛查和随访手段。部分医疗机构还提供前臂或跟骨的局部骨密度检测。
2、X线检查
普通X线片在骨量丢失超过30%时才能显示骨质疏松改变,可见椎体压缩变形、骨小梁稀疏等特征。胸腰椎侧位片对椎体骨折诊断价值较高,但无法早期发现骨质流失。X线检查多用于评估已发生骨折的情况,或排除其他骨病可能。
3、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可辅助判断骨代谢状态。骨转换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等能反映骨吸收和形成活性。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检测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需注意这些指标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4、定量超声检查
通过跟骨或胫骨的超声传导速度评估骨质量,具有无辐射、便携等优势,适用于社区筛查。但结果受软组织厚度影响较大,不能替代骨密度检测。该检查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较为安全,可作为初步筛查工具。
5、骨折风险评估
FRAX工具通过年龄、性别、体重等临床参数计算10年骨折概率。结合骨密度值可提高预测准确性。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高风险人群进行药物干预。该评估适用于尚未发生骨折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群。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日常保持足量钙和维生素D摄入,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等。避免吸烟酗酒,慎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并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