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朵流水可能由外耳道损伤、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抗感染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
挖耳时用力过猛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出现渗液。需停止挖耳保持干燥,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频繁挖耳破坏耳道屏障易引发炎症,常伴瘙痒疼痛。建议用硼酸酒精清洗,配合环丙沙星滴耳液治疗。
细菌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会导致耳道溢脓,多伴听力下降。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
挖耳过深可能刺穿鼓膜,出现清水样渗液伴耳鸣。小穿孔可自愈,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修复。
避免自行挖耳,出现持续流液需耳鼻喉科就诊。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住外耳道防止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