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1偏低可能由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抑酸药物使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需结合胃镜及血清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胃黏膜萎缩导致主细胞减少,胃蛋白酶原1分泌不足。患者常伴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替普瑞酮,或补充消化酶如胰酶肠溶胶囊。
细菌毒素破坏胃黏膜细胞,影响胃蛋白酶原1合成。多表现为腹胀、嗳气,碳13呼气试验可确诊。标准四联疗法包含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以及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质子泵抑制剂过度抑制胃酸分泌,负反馈减少胃蛋白酶原1产生。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建议逐步减量用药,必要时联用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
部分人群存在胃蛋白酶原1合成基因多态性,属生理性偏低。若无症状可不干预,定期监测即可,避免不必要的抑酸药物使用。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限制浓茶咖啡摄入,建议分餐制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