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可能由遗传因素、高血压、心脏负荷过重、心肌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等方式控制病情。
超过半数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MYH7、MYBPC3等基因变异导致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基因检测,药物可选择美托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导致左心室代偿性肥厚,最终发展为病理性心肌增厚。需严格监测血压,常用降压药包括氨氯地平、厄贝沙坦、呋塞米等,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主动脉瓣狭窄、运动员心脏等使心室壁承受过度压力,可能诱发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需避免剧烈运动,药物可用丙吡胺改善舒张功能,严重者需行室间隔切除术。
线粒体功能障碍或糖原贮积病等代谢疾病干扰能量供应,导致心肌细胞异常增生。需治疗原发病,辅酶Q10可能改善能量代谢,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
日常需控制体重、避免饮酒及突然用力,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室厚度和流出道梗阻情况,出现胸痛或晕厥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