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过敏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中耳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通过热敷缓解耳部疼痛,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热水袋敷在患侧耳朵,每次10-15分钟。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或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适当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分泌物。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病毒感染时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过敏性因素引起的中耳炎可能需要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
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或伴有鼓膜穿孔的患者,可能需要鼓膜修补术。中耳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可考虑鼓膜置管术,通过放置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乳突切除术清除病变组织。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决定。
中医认为中耳炎多属肝胆湿热或风热上扰,可辨证使用龙胆泻肝丸、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外治法包括耳穴贴压、针灸等。局部可使用黄连滴耳液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制剂。中医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可降低中耳炎发生概率。婴幼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避免呛奶。避免用力擤鼻涕,应单侧交替轻柔擤鼻。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游泳时使用专业防水耳塞。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尤其是有中耳炎病史者更应注意。
中耳炎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柑橘、猕猴桃、西蓝花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耳部卫生但不要过度清洁,切勿使用棉签等物品掏耳朵。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复诊,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医嘱完成全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