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听力下降、鼓膜穿孔、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闷、耳鸣、耳道流脓等症状。
中耳炎反复发作或长期未治疗会导致中耳腔内积液或粘连,影响听骨链振动传导功能,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伴随鼓室积液,慢性中耳炎可能形成胆脂瘤破坏听小骨。患者可能出现对话困难、需要提高音量听声音等症状,需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评估。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行鼓室成形术。
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耳脓液积聚可导致鼓膜受压缺血坏死,形成圆形或裂隙状穿孔。患者会出现耳道流脓、突发耳痛减轻、耳鸣等症状,穿孔后可能继发外耳道炎。检查可见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穿孔边缘可能残留脓性分泌物。小穿孔可观察自愈,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遵医嘱使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中耳炎炎症通过骨壁缺损或血管途径扩散,可能引发硬脑膜外脓肿、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颅内并发症。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部僵硬等症状。这种情况需紧急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强效抗生素,必要时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
中耳炎累及面神经骨管时,炎症或胆脂瘤压迫可导致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症状。需通过面神经电图评估损伤程度,急性期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水肿,配合维生素B1片营养神经,后期需进行面神经减压术。
中耳炎炎症侵犯内耳前庭系统会引发眩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迷路炎症状。局限性迷路炎表现为阵发性眩晕,弥漫性迷路炎可出现持续性眩晕伴听力丧失。治疗需绝对卧床,静脉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控制感染,配合异丙嗪注射液缓解眩晕症状,严重者需行乳突切除术。
中耳炎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行为,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片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耳痛、高热、头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滴耳药物。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观察其抓耳、哭闹等异常行为,及时进行耳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