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6次阅读
小儿挑食厌食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微量元素缺乏、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改善就餐环境、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干预。
部分儿童对苦味敏感度较高可能与基因相关,表现为拒绝苦味蔬菜。家长需避免强迫进食,可将西蓝花等蔬菜切碎混入肉丸,或选择甜味较重的胡萝卜、南瓜等替代。遗传性味觉偏好通常随年龄增长改善。
餐前零食摄入过多会影响正餐食欲。建议家长固定三餐时间,两餐间隔4小时,避免提供高糖饮料和饼干。可尝试将食物做成趣味造型,如用模具将米饭压成动物形状,搭配色彩鲜艳的西蓝花、玉米粒等。
锌元素不足可能导致味觉减退,表现为拒食肉类、谷物。可通过进食牡蛎、牛肉等富锌食物改善,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甘草锌颗粒、蛋白锌等补充剂。长期缺锌可能伴随生长迟缓、口腔溃疡等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引起餐后腹胀。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配合小儿健胃消食片促进消化。此类情况常伴随大便异常、夜间哭闹等表现。
就餐时训斥或过度关注进食量可能加重抗拒行为。建议家长保持轻松氛围,鼓励自主进食,避免与其他儿童对比。对焦虑明显的儿童可尝试游戏疗法,如用玩偶示范进食,逐步建立对食物的积极联想。
日常可记录儿童饮食日记,观察拒食食物的共同特征,优先提供温度适宜、质地柔软的食物。每周引入1-2种新食材时,建议家长陪同进食相同食物作为示范。若持续2周以上进食量不足日常需求量的60%,或伴随体重下降、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避免在儿童面前表露对挑食的过度焦虑,这种情绪可能强化抗拒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