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吃药引起的胃出血是否严重需结合出血量及基础疾病判断,通常可通过药物止血、内镜治疗、输血支持等方式干预。胃出血可能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损伤黏膜有关,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
轻中度出血可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联合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若存在凝血异常,可能需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用药期间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避免同时服用损伤胃肠的药物。
活动性出血或溃疡面血管暴露时,需急诊胃镜下止血,常用方法包括钛夹封闭、氩离子凝固术或肾上腺素局部注射。术后需禁食6-8小时,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并继续使用抑酸药物4-8周促进创面愈合。
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出现休克症状时需输血,通常选择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严重出血可能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警惕循环超负荷或过敏反应。
必须停用致出血药物,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换用氯吡格雷片替代阿司匹林。风湿性疾病患者可改用塞来昔布胶囊等COX-2抑制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联用米索前列醇片预防黏膜损伤。
大量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需快速补液并应用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反复出血者需排查门脉高压或肿瘤,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尤其注意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
治疗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初期禁食1-3天后从米汤等低温流质开始饮食,逐步增加藕粉、蒸蛋等低纤维食物。恢复期避免辛辣、坚硬及过烫食物,戒烟酒并保持情绪稳定。出院后定期复查胃镜,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期间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需立即返院。长期用药患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血常规和便潜血。
摔跤后腰疼可能由肌肉拉伤、腰椎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或骨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制动、冷热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损伤程度,避免延误治疗。
腰部肌肉在摔倒时过度牵拉可能导致肌纤维撕裂,表现为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轻度拉伤可通过卧床休息1-3天缓解,急性期48小时内冷敷,后期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贴剂或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腰椎小关节错位,出现突发性剧痛伴活动障碍。需通过X光或CT确诊,手法复位是主要治疗手段。复位后需佩戴腰围保护2-4周,配合微波理疗。可短期使用塞来昔布胶囊、依托考昔片等药物缓解炎症。
摔倒时轴向压力可能诱发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典型症状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静脉注射甘露醇注射液减轻神经水肿。可联用甲钴胺片、迈之灵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腰部韧带如棘上韧带可能在摔伤时部分断裂,表现为脊柱中线处压痛。需通过MRI评估损伤程度。轻度损伤可通过支具固定3-6周自愈,配合冲击波治疗。疼痛持续者可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骨质疏松患者摔倒易发生椎体压缩骨折,表现为持续性剧痛、无法直立。CT三维重建可明确骨折类型。稳定性骨折需卧床6-8周,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破坏;不稳定性骨折需行椎体成形术。
摔伤后48小时内避免热敷、按摩及剧烈活动,建议使用硬板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五点支撑法腰背肌锻炼,每日3组每组10次。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适量摄入牛奶、西蓝花等。若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需立即急诊处理,警惕马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