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3次阅读
肾性尿崩症是一种以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有多尿、烦渴和低比重尿,可能由遗传因素、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或慢性肾病等因素引起。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因AVPR2基因突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受体功能异常,表现为家族性肾性尿崩症。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可遵医嘱使用氢氯噻嗪、阿米洛利或吲哚美辛等药物。
2、药物影响:锂剂、地美环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肾小管功能。需停用致病药物,并监测尿量变化,必要时使用布美他尼或托伐普坦调节水盐平衡。
3、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可导致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纠正电解质异常是关键,同时可配合去氨加压素或卡马西平改善症状。
4、慢性肾病:间质性肾炎、多囊肾等疾病可能破坏肾髓质高渗环境。需治疗原发病,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严重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患者应保持规律饮水,避免高盐饮食,定期监测尿量和血电解质水平,出现严重脱水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
肾功能衰竭五期属于终末期肾病,病情严重,需立即就医干预。肾功能衰竭五期通常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疾病进展引起。
1. 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表现为蛋白尿和血肌酐升高。治疗需严格控糖,可使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等药物,必要时需透析或肾移植。
2. 高血压肾病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出现夜尿增多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常用降压药包括缬沙坦、氨氯地平等,严重时需肾脏替代治疗。
3. 慢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异常引发的肾小球炎症会逐渐破坏肾功能,伴随血尿和贫血。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终末期需透析维持生命。
4. 多囊肾遗传性肾脏囊肿疾病会压迫正常肾组织,导致腰痛和高血压。治疗以控制并发症为主,终末期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和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指标,遵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