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血红蛋白<60g/L,腺肌症手术前必须输血吗?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浅出地聊聊这个话题。答案是:这并非一个绝对的“必须”项,但通常是强烈建议且非常必要的措施。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理解为一次重要的“战前准备”。
一、为什么这个数值如此关键?
首先,我们要明白血红蛋白是什么。它就像是血液中的“运输队长”,负责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正常女性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在110-150g/L之间。
当数值低于60g/L时,意味着身体已经处于重度贫血状态。可以想象,身体的各个器官,尤其是重要的心脏和大脑,都处在“缺氧”的边缘。患者本人可能会感到极度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甚至连走路都成问题。
二、手术是一场“有计划的车祸”
任何手术,包括治疗腺肌症的子宫切除术或病灶剔除术,都伴随着出血风险。我们可以把手术看作一场“有计划的车祸”。即使手术医生技术再精.湛,也无法保证术中绝对零出血。
对于一个血红蛋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身体有一定的“储备血量”,可以耐受一定量的失血。但对于一个血红蛋白已经低于60g/L的患者来说,她的身体储备已经见底,就像一个油箱几乎空了的汽车。此时,哪怕术中只出少量的血,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引发失血性休克、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三、输血的目的:提升手术安.全垫
因此,术前输血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治 .愈”贫血(腺肌症引起的贫血根源在于月经过多,需要手术),而是为了 “纠正贫血状态,为手术创造一个安 .全平台”。
提升携氧能力:输入的红细胞能立刻提升血液的携氧能力,保证心脏、大脑等核心器官在手术麻醉期间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增加血容量储备:为术中可能发生的出血提供缓冲空间,大大增强患者对失血的耐受能力。
降低麻醉风险:严重的贫血会显著增加麻醉管理的难度和风险,纠正贫血后,麻醉医生能更从容地管理患者的生命体征。
四、是否存在不输血的替代方案?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果患者非常抵触输血,且符合以下条件,医生可能会考虑替代方案,但这需要非常审慎的评估:
时间允许:如果手术并非急症,可以尝试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并联合大剂量的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药物,争取在1-2周内将血红蛋白提升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如80g/L以上)。
患者身体状况尚可:患者没有明显的心慌气短等严重症状,心脏功能评估良好。
但必须强调,对于Hb<60g/L的患者,这种药物提升的方法耗时较长,且效果不一定理想,无法快速应对紧急手术需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术前输血是保障生命安.全直接、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