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腺肌瘤与腺肌症的区别解析
一、基本概念
(一)腺肌症
腺肌症,全称为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组织应位于子宫腔表面,当这些组织异常侵入子宫肌层时,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也会发生周期性出血,从而导致子宫肌层增厚、子宫增大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腺肌瘤
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局限性的子宫腺肌病。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时,就称为腺肌瘤。其周围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这与子宫肌瘤有明显区别,子宫肌瘤周围通常有完整的包膜。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两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子宫内膜组织易于侵入子宫肌层,增加发病风险。此外,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在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在发病机制上,腺肌症表现为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弥漫性生长,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而腺肌瘤则是子宫内膜组织在肌层内局限性生长,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病灶。
三、临床表现
(一)相似症状
两者都可能出现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出血,刺激子宫收缩不良所致。痛经也是常见症状,且多为进行性加重,即在月经来潮前或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程度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差异表现
腺肌症患者的子宫通常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子宫体积增大,活动度较好,一般无明显的结节感。而腺肌瘤患者的子宫可能呈现不均匀增大,可触及局限性的结节,质地较硬,类似于子宫肌瘤,但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不如子宫肌瘤清晰。
此外,腺肌瘤患者的症状可能相对局限,疼痛部位可能更固定;而腺肌症由于是弥漫性病变,疼痛范围可能更广泛。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腺肌症在超声图像上多表现为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呈弥漫性的光点增粗、增强,无明显的边界清晰的肿块。腺肌瘤则表现为子宫肌层内有局限性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区,边界模糊,周围无明显包膜回声。
MRI 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内的病变情况,对于鉴别腺肌症和腺肌瘤具有重要价值。在 MRI 图像上,腺肌症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弥漫性的信号异常,而腺肌瘤则表现为局限性的病灶。
(二)临床症状结合妇科检查
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月经改变、痛经的特点等,以及妇科检查中子宫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三)病理诊断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在手术或诊断性刮宫时,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是弥漫性的腺肌症还是局限性的腺肌瘤。
五、治疗方式
(一)观察随访
对于症状较轻、接近绝经期的患者,可选择观察随访,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了解病情变化。
(二)药物治疗
两者的药物治疗原则相似,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用于缓解痛经;避孕药、孕激素等,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少月经量,缓解症状。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还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亮丙瑞林等,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萎缩,从而缓解症状。
(三)手术治疗
腺肌症: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去除病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选择病灶切除术,
腺肌瘤:由于腺肌瘤是局限性病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优先考虑腺肌瘤剔除术,尽可能保留子宫。手术时需注意将病灶完整切除,以降低复发率。对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的患者,也可选择子宫切除术。
(四)其他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子宫动脉栓塞术等,通过栓塞子宫动脉,减少病灶的血液供应,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缺血坏死,从而缓解症状。
六、总结
腺肌瘤和腺肌症虽然都与子宫内膜异位侵入子宫肌层有关,但腺肌症是弥漫性病变,腺肌瘤是局限性病变,在病理表现、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准确区分两者,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患者在出现月经异常、痛经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妇科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以便尽早接受针对性的治疗,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