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子宫内膜会异位到什么地方?
一、盆腔内:异位症的“主战场”
超过95%的内异症发生在盆腔器官和腹膜表面,常见位置包括:
卵巢:常见“目的地”
形成“巧克力囊肿”: 异位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积聚,形成内含陈旧性积血的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因液体粘稠似巧克力浆而得名。
影响卵巢功能: 囊肿生长或反复出血破坏正常卵巢组织,可能导致卵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或排卵障碍。
子宫后方“危险三角区”:
宫骶韧带: 位于子宫颈后方、连接骶骨的韧带,是深部内异症的好发部位,常引起顽固性深部性交痛和经期肛门坠胀痛。
直肠子宫陷凹(道格拉斯窝): 子宫与直肠之间的盆腔低点。此处异位灶易导致经期排便痛、腹泻或便秘,严重时子宫与直肠粘连固定。
子宫后壁下段: 异位灶可使子宫后倾固定,加重盆腔痛。
盆腔腹膜:广泛而隐匿
覆盖在盆壁内表面、器官表面的薄膜上均可出现异位病灶,表现为红色、蓝色、黑色斑点或白色瘢痕样改变。
腹膜病灶是慢性盆腔痛的重要来源之一。
输卵管表面:
可能导致输卵管扭曲、粘连,影响其拾卵和运送功能,是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深入“腹地”:肠道与泌尿系统的困扰
当异位内膜穿透腹膜向更深层组织浸润,或随经血逆流种植到邻近器官时,可能累及:
肠道(尤其直肠和乙状结肠):
是盆腔外常见受累器官(约占肠道内异症的90%)。
症状: 周期性便血(经期明显)、经期排便疼痛/里急后重(想排便却排不出)、腹泻或便秘、腹部绞痛。严重者可致肠腔狭窄甚至梗阻。
需与肠道本身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仔细鉴别。
泌尿系统:
膀胱: 常见。症状包括经期尿频、尿急、排尿痛,甚至周期性肉眼血尿。
输尿管: 相对少见但后果严重。异位灶或粘连压迫可导致输尿管狭窄、肾积水,损害肾功能,常表现为腰部钝痛,可能无明显经期相关性。
肾脏、尿道: 极为罕见。
三、特殊部位:意想不到的“远方”
虽然相对少见,但子宫内膜细胞有时能通过血管/淋巴管播散或直接种植,出现在更意想不到的位置:
手术疤痕:
剖宫产疤痕: 常见。在剖宫产切口疤痕(腹壁或子宫切口)处形成触痛性结节,经期明显增大、疼痛加剧。
会阴侧切/撕裂疤痕、腹腔镜穿刺孔疤痕也可能发生。
脐部:
形成蓝紫色或暗红色小结节,经期肿胀、疼痛、甚至渗血。
肺部及胸膜:
极其罕见。可能导致周期性气胸(经期发作)、咯血(经期咳血)、胸腔积液(经期胸痛、呼吸困难)。
膈肌:
多见于右侧。可引起经期肩部或上腹部放射性疼痛(牵涉痛)。
其他罕见部位:
四肢: 手臂、大腿肌肉内出现经期疼痛的包块。
中枢神经系统: 理论上存在,但极罕见,报告病例极少。
鼻腔: 极个别有经期鼻出血(倒经)与之相关。
关键认知:症状是发现“流浪地”的指南针
异位内膜的“落脚点”决定了患者的主要症状。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内异症:
核心症状: 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慢性盆腔痛(非经期也痛)。
关联症状:
深部性交痛
经期排便痛、腹泻/便秘、便血
经期排尿痛、尿频、血尿
周期性疤痕疼痛/包块增大
不孕
罕见症状(需排除其他疾病后考虑):
周期性咯血、气胸、胸痛(肺部/胸膜)
周期性鼻出血(鼻腔)
经期肩痛/上腹痛(膈肌)
经期肢体疼痛/包块(四肢)
结语:复杂多变,早诊早控是关键
子宫内膜异位症展现着惊人的“迁徙”能力,从盆腔核心地带到肠道、膀胱,甚至远至疤痕、肚脐、胸腔。其病灶分布广泛、症状多样,是造成女性疼痛和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