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有哪些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护理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的康复方案如何?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康复大厅里,康复师正在指导术后患者训练。患者的家属这样说道,“家门口新开的这家康复医院,实在太方便了,医护很专业,我们过来看望省时省力,舒心多了。”
作为一家专业的康复护理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致力于为有健康需求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医院位于浦东新区城南路318号,拥有64排CT、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可以收住骨科康复、神经康复、脑病康复、术后康复、肿瘤康复、认知障碍康复、老年慢性病等不同需求的患者。
协爱临床中综合运用高压氧舱、核磁共振、CT、DR、经颅磁等先..进设备,结合中医适宜技术、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物理因子治疗、康复训练、中药内服外用及心理疏导等多元化手段,形成“早期干预—中期强化—后期巩固”的全周期康复治疗链。
协爱将“患者为中心”理念贯穿全程,创新性融入“五行护理”模式,通过情志调护、功能训练与中医辨证施护相结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就医体验。
院内全面推行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核心,系统整合药汤剂、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通过“辨证施治、固本培元”的中医特色干预路径,结合患者个体体质与病程特点,制定“一人一方”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为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的保障。医院对医护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护工团队持证上岗,提供24小时生活照护服务,营养师精选新鲜食材,制定饮食方案。住院环境温馨舒适,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等多种房型满足不同需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是协爱集团下属医院之一,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董单位,协爱集团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建立了30多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品牌的连锁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康复医院、养老院及多家互联网医院,致力于为更多人提供优质中医药医疗服务。
协爱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建“医疗技术协作中心”,与多家三甲医院共建医联体,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成立“协爱质量管理委员会”,保障协爱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未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将继续坚持以康复医学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优质、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心理并发症,核心问题是脑卒中导致大脑情绪调节中枢(如前额叶、边缘系统)受损,同时伴随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引发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如下棋、聊天、散步)失去兴趣,常常唉声叹气、沉默寡言,甚至出现自责、绝望情绪;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部分老人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甚至有自杀念头。这种问题并非“老人脾气变差”或“心情不好”,若仅靠“劝一劝”而不做专业干预,会加重脑卒中康复难度,延长康复周期,甚至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
别忽视!脑卒中后抑郁的3个典型表现,不是“普通心情不好”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情绪问题与“普通心情不好”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持续性、伴随症状与对康复的影响上:
一是情绪低落持续时间长,无法自行缓解——不同于普通心情不好“1-2天就能恢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情绪低落会持续超过2周,且不会因“开心的事”(如家人探望、收到礼物)明显改善,反而会随肢体功能恢复缓慢而加重;
二是伴随“生理+心理”双重症状——除了情绪问题,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如凌晨3-4点早醒后无法再睡)、食欲下降(每餐吃以前一半量以下)、精力减退(走几步就累),同时伴随自责(如“我没用,拖累家人”)、绝望(如“我好不了了”),这些生理与心理交织的症状,是普通心情不好不会出现的;
三是严重影响脑卒中康复——因情绪低落,老人会拒绝康复训练(如不愿下床、不配合肢体活动),甚至拒绝吃药、吃饭,导致肢体功能恢复停滞,血压、血糖等基础病指标波动,形成“抑郁—康复慢—更抑郁”的恶性循环。
若脑卒中后老人出现以上表现,建议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专业评估,避免仅靠“安慰”,需从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康复激励等方面系统护理。
日常护理别踩3个坑,多数家庭会犯
坑1:“心情不好就‘劝一劝’,不用特意管”
很多家属认为“老人只是暂时心情不好,劝一劝就好”,忽视专业干预,实则脑卒中后抑郁是大脑损伤与心理压力共同导致的疾病,单纯“劝说”无法修复大脑情绪中枢损伤,也无法解决“肢体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的核心压力,反而会让老人因“不被理解”加重抑郁——例如家属说“你要开心点”,老人会觉得“你们不懂我的痛苦”,情绪更差。正确做法是“专业干预+情感支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米氮平);家属多倾听老人感受,少讲“大道理”,用“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们一起慢慢恢复”等话语表达理解,给予情感支持。
坑2:“怕老人累,替他做所有事”
很多家属因心疼老人,或觉得“老人心情不好,别让他累着”,包办所有生活事务(如穿衣、吃饭、洗漱),甚至不让老人参与康复训练,实则这种“过度保护”会让老人失去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就是个累赘”,加重自责和绝望情绪;同时长期不活动会导致肢体功能退化,进一步降低老人康复信心。正确做法是“鼓励参与,适度自理”:从简单小事开始,让老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穿袜子),即使做得慢、做得不完美,也给予鼓励(如“你今天自己穿袜子了,真棒”);康复训练时陪伴在旁,用“我们今天比昨天多走10步就好”等小目标激励老人,让老人在进步中重建信心。
坑3:“回避‘脑卒中’话题,怕老人伤心”
很多家属为了“不让老人难过”,刻意回避谈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等话题,甚至老人提起时也转移话题,实则这种“回避”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痛苦被忽视”,反而加重孤独感;同时无法坦诚面对病情,老人会更难接受“需要康复训练”的现实,拒绝配合治疗。正确做法是“坦诚沟通,共同面对”:用温和的语气与老人谈论病情,例如“医生说我们慢慢训练,腿会越来越有力”,让老人了解康复的可能性;一起制定康复小计划(如“这周我们学会自己走路,下周去院子里晒晒太阳”),让老人感受到“家人和他一起努力”,减少孤独感。
康复护理重点:3个方法帮改善情绪、助力康复
一是心理疏导与认知调整——在专业心理师指导下,帮助老人调整负面认知:例如老人觉得“我永远站不起来了”,可通过“你上周还不能坐,这周已经能坐10分钟了,一直在进步”等具体事例,帮助老人建立“我能慢慢恢复”的积极认知;每天花20-30分钟陪老人聊天,聊他以前喜欢的话题(如年轻时的经历、家人的趣事),转移对“痛苦”的关注;
二是康复训练与情绪激励结合——将康复训练与老人兴趣结合,例如老人喜欢听戏,可在训练时放他喜欢的戏曲,用“听完这段戏,我们就完成今天的训练”激励老人;训练进度可视化,如用表格记录每天走的步数、能坐的时间,让老人直观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康复信心;
三是环境调整与社交支持——改善居住环境,在房间里摆放老人喜欢的物品(如老照片、绿植),让老人感受到温馨;鼓励老人与其他脑卒中患者交流(如参加康复小组、社区活动),让老人知道“不是只有自己这样”,减少孤独感;家人多陪伴老人参与轻松的活动(如晒太阳、听音乐、折纸),让老人在互动中感受到快乐,缓解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