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医疗怎么治好肝火旺盛 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

2023-09-15 17:37:47
湖南省中医院 公立
前往主页 »

用中医医疗怎么治好肝火旺盛

中医是我国医药事业的核心,在世界上也享有名誉,应该如何用中医治疗肝火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用中医治疗肝火及其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中医眼里的肝火

中医认为,肝火上炎也叫肝火冲逆,或肝火。陈志谦认为是肝之阳气升动太过,引起火热内炽,循肝经经脉,上攻胸胁头面耳目所引起的病机变化。肝性喜条达,若情志不遂,肝气滞结,不得宣泄,气郁则易化热化火;或由暴怒伤肝,肝气暴张,气火上逆而引起的病机

肝脏是消化系统里的解毒过滤器官,所有外来物的毒素,及由下腹腔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都先经它处理。一旦血液循环不畅,解毒过程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就会受阻,形成肝脏充血及下腔静脉受压,结果,就会引发肝火上升,导致头痛。

肝火上炎根据病机发展的趋势及部位不同,进一步又可分为肝郁化火,肝火扰头,肝火扰目,肝火扰耳,肝火扰膈,肝火扰魂,火扰三焦,肝火动血,肝火乱经等不同类型。

肝火旺盛是什么

肝火;肝火证有其自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特征。常见证型有肝火上炎、肝火犯肺、肝火犯胃、肝火挟痰,火旺阴亏等。由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证。

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中医有“肝主目”的说法,因此肝火旺盛常常表现为一些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红、眼干、耳鸣、易怒等,中医一般用菊杞茶这类组方调治。

产生肝火的原因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肝脏在人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解毒。肝脏具有解毒的功能。

1、平时所吃的油腻、辛辣及化学合成的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致使血液循环不畅,这时肝脏充血并且下腹腔静脉受压,就导致肝火上升。

2、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生闷气等都会引起肝火上升,所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

3、如果体内血流不畅通,阻止肝脏在解毒过程中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也会使肝脏充血。

4、由于多数乙肝患者的肝脏存在病变,这就使得机体产生的许多有害物质和毒素在体内过多堆积,相比正常人来说,更容易导致肝火旺的发生。

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

养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好多朋友热爱的一种事情,中医养生是最常用到的,一般中医养生讲究的就是在平时的时候通过各种方法来通过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方法来达到延长寿命的情况,而且中医养生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法,那么,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通过下面的介绍我们来进行一下了解。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中医养生的特点有什么,在平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中医养生,不过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用到养生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慢慢经过自己的研究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养生的方法。

中医解释出虚汗是怎么回事

出虚汗怎么回事?

出虚汗,中医称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影响,日间时时汗出,活动益甚者为自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

中医分析出虚汗的原因

《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已经有所认识。《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漆,是谓津。”指出了汗乃血液化生,与心关系密切,有“汗为心液”之说。关于出汗的原因,《内经》认为是阳气蒸迫阴气所致,同时,还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出汗异常病证。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汗出见症作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并根据汗出的性质来推断病机,提出了外感病汗证的辨证纲领,创制了以桂枝汤为代表的有效方剂。《金匮要略》指出:“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者,此劳气也。”说明盗汗多由虚劳所致。同时,还详细论述了黄汗的脉因证治,启迪后世。

《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候”、“虚劳盗汗候”、“风虚汗出候”等记载,认为汗证多属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中,载有治疗自汗、盗汗的内服和外用专方,其中药物,如麻黄根、牡蛎、小麦、黄芪等,至今仍在沿用。

宋《三因方·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着汗出,唧1名盗汗,或云寝汗。”还指出因各种生理活动而引起的汗出,不得称为。自汗”。金元时代,对本证的认识又有所发展。《丹溪心法》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并对李东垣补阳调卫及补阴降火等疗法,有新的见解。

明代《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也”,但“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屑阳虚,盗汗必属阴虚”。见解中肯,颇切临床实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言简意赅,可谓治疗自汗、盗汗之大纲。王清任则另辟蹊径,提出“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总之,对汗的生理、病理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了对自汗、盗汗辨证论治的先例。《诸病源候论》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探讨。金元时期,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观点基本形成。明清医家对汗证治疗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总结,辨证论治水平大有提高。

健康诊疗
查看全部»

同类型疑问答疑

湖南省中医院的资讯精选 »

实时具体收录:

全国医院12086家 医师信息30万+ 科室介绍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