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区别在于胃黏膜病理变化、病因及癌变风险,前者以炎症细胞浸润为主,后者伴随腺体减少或消失。
1、病理特征:
非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存在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但腺体结构完整。萎缩性胃炎则出现胃腺体数量减少、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黏膜层变薄,属于癌前病变。
2、病因差异:
非萎缩性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或饮食不当引发。萎缩性胃炎除上述因素外,长期自身免疫反应(如抗壁细胞抗体攻击)是重要诱因,且病程常超过10年。
3、症状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上腹隐痛、饱胀感,但萎缩性胃炎患者更易伴随贫血、舌炎等维生素B12缺乏症状,胃酸分泌功能明显下降可能导致食欲减退、消瘦等全身症状。
4、诊断方法:
胃镜结合活检是金标准,非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斑或糜烂,萎缩性胃炎需通过病理确认腺体减少程度。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和胃泌素-17检测有助于判断萎缩范围。
5、癌变风险:
非萎缩性胃炎癌变率低于1%,而萎缩性胃炎年癌变率达0.1%-0.3%,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时风险递增。定期胃镜监测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至关重要。
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品摄入,增加新鲜蔬果比例,戒烟限酒。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适量饮用低咖啡因饮品,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两者均需保持规律进食习惯,避免空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治疗。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