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是怎么引起的 患病有何症状表现
主动脉瓣狭窄可能由先天性瓣膜畸形、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钙化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是心脏瓣膜病的一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1、先天性瓣膜畸形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是常见病因,患者出生时瓣膜结构异常导致血流受阻。随着年龄增长,瓣膜逐渐增厚钙化,可能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等早期症状。确诊需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轻度狭窄可定期随访,中重度需考虑球囊扩张或瓣膜置换手术。
2、风湿性心脏病
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可导致瓣膜交界处粘连,形成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多有反复咽喉痛病史,伴随关节肿痛、皮下结节等表现。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疾病进展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治疗需控制链球菌感染,严重者需行瓣膜修复术。
3、退行性钙化
老年患者多见,瓣膜长期受血流冲击发生纤维化和钙盐沉积。常见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早期表现为轻度活动后气促,后期可出现心源性晕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瓣膜钙化灶,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严重钙化需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4、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感染瓣膜形成赘生物,愈合过程中导致瓣叶挛缩变形。患者多有发热、皮肤瘀点等感染征象,听诊发现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血培养可明确病原体,超声显示瓣膜赘生物。需足疗程使用抗生素,赘生物较大或发生栓塞时需手术清除。
5、放射性损伤
胸部放射治疗可能导致瓣膜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多见于淋巴瘤放疗后患者。症状发展隐匿,可能放疗后数年才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心脏磁共振可评估瓣膜损伤程度,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终末期需瓣膜置换。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低盐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病情进展,出现胸痛加重、晕厥前兆等症状需立即就诊。术后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日常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