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切除后大便出血是什么颜色
肠息肉切除后大便出血通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可能与创面渗血、术后感染或凝血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出血原因。
肠息肉切除术后早期出血多表现为鲜红色血便,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粪便混合。这种出血通常源于手术创面的毛细血管渗血,出血量较少且可自行停止。术后1-3天出现轻微血便属于常见现象,与黏膜修复过程中小血管破裂有关。若出血伴随轻微腹痛或肛门坠胀感,可通过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等方式缓解。
暗红色或柏油样黑便可能提示较深部位出血或出血量较大,常见于术后3-7天。此类出血可能与电凝痂脱落、血管残端破裂或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若同时出现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失血症状,需警惕迟发性出血风险。术后感染导致的出血可能伴随发热、腹痛加剧及脓血便,常见于创面较大的息肉切除术后。
肠息肉切除术后应保持低渣饮食1-2周,避免辛辣刺激及粗纤维食物。术后1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创面愈合情况,若出血持续超过3天或单次出血量超过50毫升,需立即返院处理。术后出血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建议保留异常粪便样本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