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疾病

2025-08-10 12:28:27

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疾病是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肠道缺血的一类急重症,主要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和慢性肠系膜缺血两种类型。该病可能由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高凝状态、心脏瓣膜病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为剧烈腹痛与体征不符、便血、恶心呕吐等,需紧急就医干预。

1. 病因机制

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核心病因是血流受阻。心房颤动导致左心房血栓脱落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常见,约占急性病例的半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管狭窄会引发慢性缺血,高凝状态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恶性肿瘤等易形成原位血栓。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可能发生菌栓脱落,部分患者与血管炎、创伤或医源性操作相关。

2.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表现为突发脐周绞痛,初期腹部柔软但疼痛剧烈,6-12小时后出现腹膜刺激征,伴随腹泻或血便。慢性缺血特征为餐后腹痛、体重下降和恐食症,疼痛多发生于进食后15-30分钟。病情进展可出现肠鸣音减弱、代谢性酸中毒等休克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D-二聚体升高、乳酸堆积。

3. 诊断方法

增强CT血管成像是首选检查,能显示血管充盈缺损、肠壁增厚或积气。超声多普勒适用于床旁筛查但敏感性有限,D-二聚体检测阴性预测值较高。血管造影仍是金标准,可同时进行导管取栓或溶栓治疗。对于慢性病例,需结合内镜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更具优势。

4. 治疗措施

急性期需立即静脉补液抗休克,使用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尿激酶注射液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的动脉溶栓,必要时行肠系膜动脉取栓术。广泛坏死者需切除坏死肠段,术后给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慢性患者可口服华法林钠片抗凝,严重狭窄者行血管支架置入,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

5. 预后管理

存活患者需长期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饮食采用低脂少渣原则,避免暴饮暴食。每3个月复查血管超声,警惕短肠综合征导致的营养不良。出现反复腹痛、体重骤降需警惕再栓塞,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患者对进食的恐惧情绪。

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疾病患者出院后应保持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日常饮食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避免腌制食品。遵医嘱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外出时随身携带疾病应急卡片。若出现持续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须立即返院复查CT排除迟发性肠穿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健康诊疗 最新动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问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