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有哪些组织学表现
肛肠科编辑
医路阳光
肛肠科编辑
医路阳光
直肠息肉的组织学表现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类型。

炎性息肉多由直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组织学可见黏膜下层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表面常伴有溃疡形成。这类息肉通常体积较小且无恶变倾向,治疗需针对原发炎症疾病,如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肠道炎症。
增生性息肉是直肠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显微镜下可见腺体延长且分支增多,杯状细胞减少,但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这类息肉直径通常不超过5毫米,表面光滑呈半球形,可通过肠镜下电切术完整切除。
腺瘤性息肉具有明确的癌变潜能,根据腺体结构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组织学特征包括腺体排列紊乱、细胞核深染及假复层排列,伴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内瘤变。直径超过1厘米的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较高,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

错构瘤性息肉属于发育异常性疾病,典型代表是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息肉。组织学表现为正常肠黏膜成分的错位排列,可见平滑肌束从黏膜肌层向表面放射状生长。这类息肉可能引起肠套叠等并发症,对于多发或较大息肉需考虑肠段切除术。
幼年性息肉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质是黏膜腺体的囊性扩张。显微镜下可见扩张腺体内充满黏液,间质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表面常有溃疡和出血。多数为单发且具有蒂部,可通过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明确诊断,必要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发现直肠息肉后应定期进行肠镜复查,腺瘤性息肉患者建议每1-3年复查一次。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量。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