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后小腹疼痛,是什么原因所致
经期后小腹疼痛可能与排卵痛、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黄体破裂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1、排卵痛
排卵期卵泡破裂可能刺激腹膜引发钝痛,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4天左右。疼痛通常持续数小时至2天,可伴随透明拉丝分泌物。建议热敷下腹部缓解不适,避免剧烈运动。若疼痛影响生活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止痛药。
2、盆腔炎
细菌上行感染可能导致输卵管卵巢脓肿,表现为持续性下腹坠痛伴发热。常见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需进行妇科检查及分泌物培养,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在卵巢或直肠子宫陷凹处生长,可能引起进行性加重的深部性交痛。典型症状还包括经量增多和排便疼痛。腹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可遵医嘱使用地诺孕素片或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控制病灶进展。
4、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可能引起经期延长和经后压迫性疼痛,肌瘤变性时疼痛加剧。超声检查可明确肌瘤位置大小,直径超过5厘米或导致贫血时,需考虑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使用米非司酮片缩小子宫肌瘤体积。
5、黄体破裂
月经后期黄体血管破裂可能引发突发性剧痛,伴肛门坠胀感和休克症状。多见于剧烈运动或同房后,超声可见盆腔积液。出血量少时可保守治疗,出血量大时需紧急行腹腔镜止血手术。
经期后持续腹痛需记录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保持会阴清洁,经期避免盆浴和游泳。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预防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建议每年进行妇科超声和宫颈癌筛查,40岁以上女性需加强乳腺和子宫内膜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