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流脓怎样处理
耳膜穿孔流脓需根据病因采取抗感染治疗、局部清理及必要时手术修复。常见处理方式有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控制感染,配合生理盐水冲洗,严重者需行鼓膜修补术。
耳膜穿孔流脓多由急性中耳炎、外伤或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引起。感染初期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脓液积聚后可能引发发热。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可直接作用于外耳道杀菌,头孢克肟分散片通过全身给药控制深部感染。清理脓液时需用无菌棉签轻柔擦拭,避免损伤鼓膜。若穿孔较大或持续流脓超过两周,需耳内镜下评估是否需行鼓膜成形术。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行为。
外伤性穿孔若未合并感染,通常可自行愈合,但需定期复查耳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穿孔常伴随胆脂瘤形成,此时需手术清除病灶并修补鼓膜。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出现感染扩散,需加强抗炎治疗。儿童患者家长应注意避免患儿抓挠耳朵,洗澡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
日常护理中保持耳道干燥至关重要,沐浴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反应。睡眠时患耳朝上避免压迫,恢复期间禁止乘坐飞机或潜水。若出现眩晕、面瘫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长期未愈的穿孔可能造成传导性耳聋,建议每三个月复查纯音测听评估听力损失程度。康复阶段可适当补充锌元素促进黏膜修复,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