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周脓肿怎么引起的
小儿肛周脓肿通常由肛腺感染、粪便刺激、免疫力低下、尿布摩擦损伤、先天性肛窦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能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切开引流等方式干预。
1、肛腺感染
肛周腺体堵塞后易滋生细菌,常见于大肠埃希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儿可能出现局部硬结伴压痛,严重时伴随38℃以上发热。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必要时行脓肿切开术。
2、粪便刺激
长期腹泻或便秘时,粪便中的消化酶及细菌反复刺激肛周皮肤黏膜。这种情况多伴随肛门皱襞处皮肤破损,排便时哭闹明显。建议使用温水清洗后涂抹红霉素软膏,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3、免疫力低下
早产儿或患有白血病等基础疾病时,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会增加感染概率。此类患儿可能反复发作肛周脓肿,并伴随全身乏力症状。除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外,需同步处理原发疾病。
4、尿布摩擦损伤
尿布材质粗糙或更换不及时会导致肛周皮肤机械性损伤。表现为片状红斑伴浅表糜烂,可能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需选用透气性尿布,清洁后涂抹鞣酸软膏,合并真菌感染时联用克霉唑乳膏。
5、肛窦发育异常
先天性肛窦过深或腺管畸形易滞留分泌物,好发于出生3个月内婴儿。特征为肛门两侧对称性脓肿,可能伴直肠黏膜脱垂。轻度病例可用高锰酸钾坐浴,严重者需行肛窦切开成形术。
家长应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儿肛周并保持干燥,选择纯棉透气尿布并及时更换。出现持续红肿、流脓或发热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挤压脓肿。饮食上增加南瓜泥、苹果泥等富含果胶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饮食。术后需定期复查直至创面完全愈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