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钢板不取出来有什么危害
骨折后钢板不取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影响关节功能或导致金属疲劳断裂。长期留置钢板的主要危害包括局部异物反应、应力遮挡效应、金属离子释放以及影像学检查干扰。钢板作为内固定物在骨折愈合后已无生理作用,是否取出需结合患者年龄、钢板位置及材质综合评估。
钢板长期滞留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植入部位反复红肿疼痛。部分患者对金属材料存在过敏反应,可能诱发皮肤瘙痒或局部组织增生。钢板周围软组织可能因长期摩擦形成滑囊炎,尤其在关节附近时可能限制活动范围。钛合金材质虽然生物相容性较好,但仍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迟发性过敏症状。
骨骼长期依赖钢板负重会导致应力遮挡效应,使局部骨密度降低。这种机械性保护可能延缓骨骼自我重建过程,增加二次骨折风险。负重部位如胫骨、股骨的钢板未取出时,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螺钉周围微骨折。儿童患者骨骼仍在发育,留置钢板可能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塑形。
金属材料在体内可能发生缓慢腐蚀释放镍、铬等离子,虽然现代医用不锈钢和钛合金的耐腐蚀性已显著提升,但十年以上留置仍需关注金属病风险。这些离子可能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对肝肾代谢产生潜在负担。磁共振检查时部分老旧材质钢板可能产热或位移,新型钛合金虽无磁性但会产生伪影干扰影像判断。
建议术后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通常下肢负重骨钢板建议1-2年后评估取出可能。关节周围钢板建议尽早取出以避免影响功能锻炼,脊柱等深部钢板可视情况保留。取出术前需进行CT评估螺钉骨愈合程度,术后需短期限制负重活动。对于老年患者或取出风险较高者,可与医生充分沟通后选择保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