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经性荨麻疹
月经性荨麻疹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荨麻疹样皮肤病变,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免疫反应异常等因素有关。
1、激素变化
月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可能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和瘙痒性风团。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月经前1-2天出现红色丘疹,持续至经期结束。建议记录月经周期与皮疹发作的关系,必要时检测性激素六项。
2、免疫反应
黄体期孕酮代谢产物可能作为半抗原触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躯干四肢对称分布的风团。可进行血清IgE检测,避免使用含孕酮的避孕药物。
3、前列腺素失衡
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F2α分泌增加可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局部水肿性红斑。这类皮疹多伴有痛感,热敷可能加重症状。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能有效。
4、经期卫生用品过敏
卫生巾、棉条等接触性过敏原可能引发会阴部接触性荨麻疹,表现为使用部位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建议更换低敏品牌,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
5、潜在疾病表现
自身免疫性黄体酮皮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在经期加重,表现为顽固性环形风团伴低热。需完善抗核抗体检测,确诊后需用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病情。
月经性荨麻疹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内衣,经期避免摄入酒精、辛辣食物等可能加重血管扩张的饮食。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后及时涂抹无香料保湿霜,瘙痒明显时可冷敷10-15分钟。若皮疹持续超过3个月经周期或伴随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需至皮肤科进行斑贴试验和过敏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