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腋下长疙瘩怎么回事
哺乳期腋下长疙瘩可能与乳汁淤积、毛囊炎、淋巴结肿大、乳腺炎、副乳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热敷、抗生素治疗、排空乳汁、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 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汁排出不畅可能导致腋下局部形成硬块,常伴有胀痛感。这种情况与副乳腺组织泌乳或乳腺导管堵塞相关。可通过轻柔按摩配合温毛巾热敷促进疏通,必要时使用吸奶器辅助排空乳汁。若合并红肿发热,需警惕感染。
2. 毛囊炎
腋下汗腺密集且潮湿易滋生细菌,毛囊感染后会出现红色丘疹,可能发展为脓疱。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严重时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化脓需由医生切开引流。
3. 淋巴结肿大
哺乳期免疫力变化可能引发腋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可活动结节。多由乳腺或上肢轻微感染导致,通常无触痛。若持续增大或质地变硬,需超声检查排除肿瘤转移。
4. 乳腺炎
细菌经乳头裂口入侵引发的乳腺感染可扩散至腋下,形成压痛性肿块,伴随高热寒战。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需足量使用头孢呋辛酯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配合脓肿穿刺引流。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败血症。
5. 副乳增生
胚胎期未退化的乳腺组织在激素刺激下可增大,哺乳期尤为明显。表现为腋前皱襞处柔软包块,偶有泌乳功能。超声检查可确诊。无症状者无须处理,若反复发炎或影响生活,可考虑副乳切除术。
哺乳期发现腋下疙瘩应避免自行挤压,穿着宽松棉质内衣减少摩擦。每日用温水清洁后保持干燥,观察肿块变化。若出现发热、疼痛加剧或皮肤破溃,应立即停止哺乳并就医。暂停患侧哺乳时需定时排乳防止淤积,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