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干槽症是怎么引起的
干槽症通常由拔牙后血凝块脱落或溶解、口腔细菌感染、创伤性拔牙操作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剧烈疼痛、口腔异味等症状。干槽症可通过局部清创、药物镇痛、抗生素治疗等方式干预。
1、血凝块异常
拔牙后血凝块未能正常形成或过早脱落是干槽症的主要诱因。血凝块对牙槽窝的保护作用缺失后,骨面暴露易受刺激。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放射性疼痛,疼痛常向耳颞部扩散。建议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或吮吸动作,必要时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辅助清洁。
2、细菌感染
口腔厌氧菌过度繁殖可导致干槽症,常见于口腔卫生不良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伴腐败性口臭和灰白色假膜覆盖。治疗需采用双氧水冲洗联合甲硝唑片口服,严重时可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局部填塞。
3、手术创伤
复杂拔牙操作造成骨组织广泛损伤时,愈合延迟会增加干槽症概率。表现为创面暴露伴锐痛,触摸可诱发剧痛。建议选择微创拔牙技术,术后可短期服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炎症反应。
4、吸烟影响
尼古丁收缩血管的特性会干扰血凝块形成,吸烟者干槽症发生率显著增高。术后48小时内吸烟者可能出现创面苍白、渗血减少等缺血表现。须严格戒烟至少72小时,必要时使用硝酸银溶液局部止血。
5、全身因素
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系统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干槽症。这类人群往往伴随创面渗出物增多、愈合缓慢。需控制基础疾病,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促进修复。
干槽症患者应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过硬过热食物刺激创面。术后24小时后可轻柔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禁止使用吸管。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须立即复诊。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有助于组织修复。严格遵医嘱进行术后护理能有效降低干槽症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