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病因有哪些
小儿麻痹症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接触病毒污染源、疫苗接种不足、卫生条件差等因素。该病具有传染性,需及时隔离治疗并做好预防。
1、遗传易感性
部分儿童存在基因多态性导致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更易感。这类患儿接触病毒后发病概率较高,可能伴随发热、肢体疼痛等前驱症状。家长需关注家族遗传病史,孕期做好基因筛查。目前尚无针对遗传因素的特效药物,以预防感染为主。
2、免疫系统缺陷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特别是6个月至5岁儿童。当病毒侵入消化道后,免疫应答不足可能导致病毒大量复制。患儿常见食欲减退、咽痛等初期表现。建议家长按时带孩子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3、病毒接触传播
通过粪口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儿童接触污染物后未及时洗手易感染。发病时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家长需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消毒玩具餐具。
4、疫苗接种缺失
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儿童缺乏特异性抗体保护。我国现行免疫程序要求2、3、4月龄各接种1剂脊髓灰质炎疫苗,4岁时加强1剂。漏种疫苗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等严重后果。家长应保存好预防接种证,按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
5、卫生条件不良
居住环境拥挤、饮用水不洁、苍蝇滋生等因素会增加传播风险。病毒可通过污染水源大面积扩散,患儿可能出现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等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粪便管理是重要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可用漂白粉消毒饮用水。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采取综合措施,保证儿童接种3剂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去疫区,注意饮食卫生和手部清洁。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确诊患者需隔离治疗至发病后40天。康复期可进行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帮助恢复肢体功能。
相关推荐
02:33
02:28
02:45
01:28
01:56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如何得的小儿麻痹症?
- 2 小儿麻痹症是如何引起的?
- 3 小儿麻痹症是怎么引起的
- 4 小儿麻痹症因注意哪些
- 5 什么是小儿麻痹症
- 6 小儿麻痹症是怎么得的
- 7 小儿麻痹症是如何引起的
- 8 小儿麻痹症是如何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