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大便失禁可能由肛门括约肌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脱垂、炎症性肠病、老年性退化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生物反馈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肛门括约肌损伤
分娩创伤或肛门手术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结构破坏,表现为排便控制力下降。直肠指诊可发现肌肉张力减弱,肛管压力测定显示收缩压降低。轻度损伤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严重者需行括约肌修复术。伴随肛门疼痛或瘢痕形成时,需排除肛裂或肛瘘。
2、神经系统疾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多发性硬化会干扰直肠感觉神经传导,患者常合并排尿障碍。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见骶髓反射异常,直肠感觉阈值升高。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能改善症状,同时需控制原发病。脊髓损伤患者还可能伴随下肢运动障碍。
3、直肠脱垂
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会牵拉括约肌,导致控便功能丧失。排便造影可见直肠套叠征象,严重者可见脱垂组织充血水肿。初期可用补中益气丸调节中气下陷,重度脱垂需行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长期便秘或用力排便可能加重病情。
4、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直肠黏膜糜烂会导致急迫性失禁,肠镜检查可见连续性溃疡病变。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蒙脱石散可控制炎症渗出,必要时使用泼尼松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
5、老年性退化
盆底肌萎缩和直肠感觉减退是老年人常见原因,肛周皮肤常出现刺激性皮炎。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功能,结合肛门收敛剂如鞣酸蛋白改善局部症状。认知障碍患者需加强护理,定时引导如厕训练。
建议保持高膳食纤维饮食避免便秘,每日进行提肛运动增强肌力,使用吸水护理垫预防皮肤溃烂。记录排便日记帮助医生判断诱因,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突发失禁伴随腹痛或血便时需急诊排除肠梗阻等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