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染色后的形状和颜色
大肠杆菌经革兰染色后呈红色短杆状,属于革兰阴性菌。其形态学特征主要有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圆、无芽孢、多数有鞭毛和菌毛。
大肠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经革兰染色法处理后呈现清晰的红色,这与细胞壁结构密切相关。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薄的肽聚糖层和大量脂多糖,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导致结晶紫-碘复合物流失,最终被红色复染剂染色。菌体典型形态为长约2-3微米、宽约0.5微米的短杆状,常呈单个或成对排列。部分菌株具有周生鞭毛,可观察到运动性,某些致病株还带有黏附作用的菌毛。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通常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的灰白色。
某些变异株可能出现丝状体等异常形态,这多与细菌分裂基因突变或环境压力有关。在临床标本检测中,若发现染色不均或形态不典型的大肠杆菌,需考虑可能存在耐药性改变或生物膜形成倾向。老年培养物中的细菌有时会失去典型杆状特征,呈现球杆状或退化形态。
实验室进行大肠杆菌染色观察时,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制备涂片,使用新鲜培养物能获得最佳染色效果。临床微生物检验中,革兰染色结果应结合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分子检测进行综合判断。日常接触生鲜食品后要彻底洗手,处理肉类与蔬菜需分开案板,食物应充分加热以灭活可能存在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饮用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出现持续腹泻或血便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培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