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肠梗阻的原因
先天性肠梗阻可能由肠旋转不良、肠闭锁、肠重复畸形、胎粪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肠旋转不良
肠旋转不良是胚胎期肠道旋转固定异常导致的解剖结构畸形,可能伴随中肠扭转。典型表现为出生后胆汁性呕吐、腹胀,需通过腹部超声或造影确诊。治疗需紧急手术复位固定肠道,避免肠坏死。
2、肠闭锁
肠闭锁因胎儿期肠道血供中断导致肠腔连续性中断,常见于空肠或回肠。新生儿表现为喂食后呕吐、无胎便排出。需通过腹部X线显示肠袢扩张确诊,手术切除闭锁段并吻合肠管为主要治疗方式。
3、肠重复畸形
肠重复畸形为附着于肠道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可能含异位胃黏膜导致溃疡出血。表现为反复腹痛、肠套叠或消化道出血。超声或CT可显示囊肿,治疗需手术切除畸形部位。
4、胎粪性肠梗阻
胎粪性肠梗阻多与囊性纤维化相关,黏稠胎粪阻塞回肠末端。表现为腹胀、呕吐及胎粪排出延迟。造影显示结肠细小,可采用泛影葡胺灌肠或手术清除梗阻。
5、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因肠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病变肠段痉挛性狭窄,近端肠管扩张。新生儿期出现延迟排胎便、腹胀,直肠活检可确诊。需行拖出型根治术切除无神经节肠段。
先天性肠梗阻患儿术后需注意喂养管理,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避免过早摄入高纤维食物。定期随访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家长应观察排便频率及性状,出现呕吐、腹胀等异常及时复诊。康复期可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