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应该怎么办
慢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使用抗生素滴耳液、鼓膜穿刺术、鼓室成形术、佩戴助听器等方式治疗。慢性中耳炎通常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障碍、鼻窦炎反复发作、免疫低下、鼓膜穿孔未愈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清洁
慢性中耳炎患者需定期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堵塞。可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擦拭外耳道,但禁止深入耳道内部。洗头洗澡时建议用耳塞防止进水,游泳需佩戴专业防水耳塞。耳道潮湿易滋生细菌,清洁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干燥。
2、使用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可控制局部感染。抗生素滴耳液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若出现耳部灼痛或瘙痒需立即停用。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真菌感染,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疗程。
3、鼓膜穿刺术
适用于鼓室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的患者。在耳内镜下穿刺鼓膜抽取积液,同时可注入地塞米松等药物减轻炎症。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少数可能出现暂时性眩晕或耳鸣,多数1-2天内自行缓解。
4、鼓室成形术
针对鼓膜穿孔长期不愈或听骨链损坏的情况。手术通过修补鼓膜、重建听骨链改善听力。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及气压变化环境,定期复查防止粘连。人工听骨可能出现排异反应,需监测听力恢复情况。
5、佩戴助听器
听力损失超过40分贝者可考虑助听器补偿。选择耳背式或耳内式助听器需根据耳道情况决定。初次佩戴需逐步适应音量调节,定期清理助听器麦克风防止堵塞。合并耳鸣患者可选择带有掩蔽功能的助听器型号。
慢性中耳炎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及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活动,戒烟并减少二手烟暴露。饮食宜清淡,限制乳制品摄入以减少黏液分泌。游泳或洗浴时严格防水,感冒期间加强鼻腔护理。若出现耳痛加剧、高热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听力及中耳功能,长期未愈者需排查鼻咽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