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掏耳朵有什么危害
经常掏耳朵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增加感染风险。掏耳朵的危害主要有外耳道损伤、外耳道感染、鼓膜穿孔、耵聍栓塞加重、外耳道湿疹等。
1、外耳道损伤
频繁掏耳朵可能划伤外耳道皮肤,导致局部红肿疼痛。外耳道皮肤较薄且神经丰富,掏耳工具摩擦易造成微小裂口。损伤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或渗出液,增加细菌侵入概率。建议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清理耳道,损伤后可用无菌棉签轻拭分泌物。
2、外耳道感染
不洁掏耳行为可能将病原体带入耳道,引发外耳道炎。常见表现为耳痛、瘙痒及黄色分泌物,严重时伴随听力下降。感染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有关。出现感染症状需就医,医生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
3、鼓膜穿孔
掏耳过深可能刺穿鼓膜,导致突发性耳痛、耳鸣或听力减退。鼓膜穿孔后中耳易受病原体侵袭,可能诱发中耳炎。穿孔较小通常可自愈,较大穿孔需耳鼻喉科进行鼓膜修补术。日常应避免向耳道深处插入任何器具,尤其儿童需家长监督。
4、耵聍栓塞加重
不当掏耳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形成栓塞。栓塞后会出现耳闷、耳鸣或反射性咳嗽,严重时引发眩晕。正常耵聍具有保护作用,可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出现栓塞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或由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
5、外耳道湿疹
反复刺激可能诱发外耳道湿疹,表现为皮肤脱屑、皲裂及剧烈瘙痒。湿疹可能与过敏体质或慢性刺激有关,抓挠会导致症状加重。治疗可选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激素,合并感染时需联用复方酮康唑乳膏。日常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接触过敏原。
耳道具有自洁功能,正常情况下无须频繁清理。若出现耳痒、耳闷等不适,建议用温热毛巾敷耳周或就诊耳鼻喉科。避免使用发卡、牙签等非专业工具掏耳,儿童及糖尿病患者更需谨慎。游泳或洗澡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部20厘米吹干,但禁止将任何物体伸入耳道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