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血怎么回事
耳朵流血可能由外伤、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外伤
耳部受到撞击或掏耳过深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出血。轻微损伤表现为少量渗血伴刺痛感,严重时可损伤鼓膜。需用无菌棉球轻压止血,避免沾水,必要时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禁止自行掏挖耳道。
2、外耳道炎
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外耳道皮肤炎症,常见于游泳进水或频繁掏耳后。典型症状为耳痛、血性分泌物和耳闷感。需清除分泌物后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瘙痒明显时可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滴耳液。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恢复。
3、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导致鼓室黏膜血管破裂,血液经咽鼓管反流至外耳道。多伴随耳痛、发热和听力下降。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控制感染,配合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疼痛。反复发作需排查鼻咽部病变。
4、鼓膜穿孔
气压伤、炎症或异物损伤可致鼓膜破裂出血,常伴突发耳痛和耳鸣。小穿孔多可自愈,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急性期禁止滴耳药,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避免用力擤鼻。
5、肿瘤
外耳道乳头状瘤或中耳癌等占位病变侵蚀血管可引起反复出血,可能伴随听力减退和面瘫。需通过CT或活检确诊,早期病例可行肿瘤切除术联合放疗。长期血性耳漏需警惕恶性肿瘤可能。
日常应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护。出现耳流血症状后禁止自行冲洗耳道,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建议记录出血频率和伴随症状,就医时携带既往检查资料。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防止患儿抓挠患耳,婴幼儿哺乳时应保持头高位避免呛奶加重耳部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