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得了肛瘘
肛瘘可通过肛门周围肿痛、流脓、瘙痒、硬结及反复感染等症状初步判断。肛瘘通常由肛周脓肿破溃、外伤、结核感染、克罗恩病或手术并发症等原因引起,需结合肛门指检、肛镜或影像学检查确诊。
1、肛门周围肿痛
肛瘘患者常出现肛门周围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排便时疼痛加剧。疼痛多位于瘘管外口附近,可能伴随局部皮肤红肿。若感染未控制,疼痛可向会阴或臀部放射。这类症状多与肛腺感染导致的肛周脓肿破溃有关,需及时就医排除脓肿复发。
2、流脓
肛门周围间歇性排出脓性分泌物是肛瘘典型表现。分泌物可能呈黄色、血性或带有粪渣,气味腥臭。流脓后疼痛常暂时缓解,但瘘管未愈合时会反复发作。这种情况提示存在活动性感染,需通过分泌物培养明确病原体。
3、瘙痒
瘘管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顽固性瘙痒,夜间尤为明显。长期搔抓可能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湿疹样改变。此类症状与粪液或脓液长期刺激有关,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有助于缓解。
4、硬结
在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按压时有压痛。硬结代表纤维化的瘘管走行,可能伴随皮下捻发音。体检发现硬结有助于判断瘘管走向,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5、反复感染
肛瘘患者易出现肛周红肿热痛的反复发作,可能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感染多由瘘管引流不畅导致,需警惕脓肿形成。复杂性肛瘘感染可能涉及多个瘘管分支,需通过MRI评估范围。
日常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可用温水坐浴10-15分钟,避免用力擦拭。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减少辛辣刺激食物。避免久坐久站,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若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肛门大量出血,应立即就医。肛瘘自愈概率极低,确诊后需遵医嘱选择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手术治疗,术后定期换药至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