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外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过敏反应、耳道潮湿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耳痛、耳痒、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1、细菌感染
外耳道皮肤破损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易侵入引发感染。患者可能出现耳道红肿、脓性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同时避免掏耳造成二次损伤。
2、真菌感染
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在潮湿环境中过度繁殖会导致外耳道真菌病。典型症状为耳道瘙痒、白色絮状分泌物,需使用克霉唑滴耳液等抗真菌药物,保持耳道干燥尤为重要。
3、耳道损伤
频繁掏耳或使用尖锐物品清洁易划伤耳道皮肤,破坏保护性耵聍层。损伤后可能出现刺痛感、轻微出血,建议改用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修复。
4、过敏反应
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接触耳道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耳周皮肤红斑、脱屑,可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
5、耳道潮湿
游泳或洗浴后耳道积水未及时清除,潮湿环境利于病原体滋生。建议使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部20厘米吹干,反复发作者可预防性使用醋酸铝溶液收敛。
预防外耳炎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使用棉签等物品过度清洁,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出现持续耳痛、听力下降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严重感染风险。日常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皮肤黏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