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梗阻的症状及治疗
慢性肠梗阻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减少或停止,治疗方式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胃肠减压、手术治疗等。慢性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道肿瘤、肠扭转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腹痛
慢性肠梗阻患者常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疼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腹痛与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有关,肠道蠕动增强试图克服梗阻时疼痛加剧。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时需使用解痉药物如消旋山莨菪碱片或匹维溴铵片,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若腹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腹膜刺激征,可能提示肠缺血或穿孔,需紧急就医。
2、腹胀
腹胀是慢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由于气体和液体在梗阻近端积聚导致腹部膨隆。患者可能自觉腹部紧绷,叩诊呈鼓音。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和程度相关,高位梗阻腹胀较轻,低位梗阻腹胀更显著。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必要时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或莫沙必利片。长期腹胀可能影响呼吸功能,需密切监测。
3、呕吐
呕吐在慢性肠梗阻中常见,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粪样呕吐物。呕吐频率和性质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低位梗阻呕吐出现晚但量多。反复呕吐可引发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液纠正。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可短期使用,但解决梗阻根本原因才是关键。呕吐物带血或咖啡样物提示黏膜损伤,需进一步检查。
4、排便异常
慢性肠梗阻患者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少且干硬,完全梗阻时停止排便排气。但低位肠梗阻初期可能有少量排便,系梗阻远端肠道内容物排出所致。可尝试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或开塞露辅助排便,但机械性梗阻禁用强泻剂。长期排便异常可导致毒素吸收和营养不良,需营养支持治疗。出现血便或柏油样便需警惕肠缺血或肿瘤。
5、全身症状
长期慢性肠梗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表现为皮肤弹性差、心率增快、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感染性休克。治疗包括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肠外营养支持。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或左氧氟沙星片。全身症状提示病情危重,需住院治疗并评估手术指征。
慢性肠梗阻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渣、低纤维、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食用产气食物。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定期复查腹部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腹痛加重、持续呕吐、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预防肠粘连复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