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小结节是怎么回事
子宫小结节可能由生理性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超声检查、病理活检、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明确诊断并治疗。
1、生理性囊肿
育龄期女性在排卵后可能形成黄体囊肿,通常直径小于5厘米,表现为单侧附件区无回声结节。这类囊肿与激素周期性变化有关,多数在2-3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退,无须特殊治疗。若出现剧烈腹痛需警惕黄体破裂,此时建议卧床休息并急诊就医。
2、子宫肌瘤
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超声下可见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常见症状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直径小于4厘米且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若引起贫血或压迫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米非司酮片、桂枝茯苓胶囊等药物,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3、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赘生物,多与内分泌紊乱或炎症刺激相关,宫腔镜下可见粉红色指状突起。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可能随月经脱落。对于持续存在的息肉,可在宫腔镜下行息肉电切术,术后可短期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
4、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超声显示子宫均匀增大伴肌层蜂窝状改变。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经量增多,轻症患者可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中重度患者需使用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或考虑子宫切除术。
5、恶性肿瘤
子宫肉瘤或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早期可能表现为孤立性结节,超声可见血流丰富、边界不清的混合回声团。伴随症状包括绝经后出血、恶臭分泌物等,确诊需依赖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根据分期可选择全子宫切除术配合紫杉醇注射液等化疗方案。
发现子宫小结节后应定期复查妇科超声,监测结节大小及血流变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经期注意腹部保暖。若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持续性下腹痛或结节短期内迅速增大,需立即就诊妇科或肿瘤科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