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掏耳朵的危害
经常掏耳朵可能导致外耳道损伤、感染甚至听力下降。掏耳朵的危害主要有外耳道皮肤破损、耵聍栓塞风险增加、真菌或细菌感染、鼓膜穿孔、诱发外耳道湿疹等。
1、外耳道皮肤破损
频繁使用挖耳勺或棉签刺激外耳道,可能造成皮肤机械性损伤。外耳道皮肤薄且神经丰富,轻微刮擦即可导致红肿疼痛。损伤后可能伴随渗液结痂,增加细菌侵入概率。若出现持续性疼痛或渗血,需就医进行消毒处理。
2、耵聍栓塞风险增加
不当掏耳行为会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形成坚硬栓塞。耵聍具有保护耳道和抗菌作用,过度清理反而破坏自洁功能。栓塞可能导致耳闷、耳鸣或传导性听力下降,需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取出。
3、真菌或细菌感染
掏耳工具携带的病原体易引发外耳道炎。潮湿环境更利于真菌繁殖,表现为剧烈瘙痒、黄色分泌物和表皮脱落。细菌感染常见红肿热痛,严重时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
4、鼓膜穿孔
掏耳过深可能刺穿鼓膜,突发剧痛伴耳鸣和听力减退。穿孔较小可自愈,但需避免进水以防中耳感染。较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期间禁用氨基糖苷类滴耳液以免耳毒性损伤。
5、诱发外耳道湿疹
反复刺激可能引发过敏性湿疹,表现为脱屑、皲裂和渗出。患者常因瘙痒加重掏耳行为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需联合氢化可的松乳膏抗炎,并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症状。
日常应减少掏耳频率,耳道瘙痒时可轻揉耳廓缓解。洗澡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部20厘米吹干水分。若出现耳闷、流脓或听力异常,须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避免使用发卡、牙签等尖锐物清理,儿童需由家长监督纠正掏耳习惯。正常情况耳道具有自洁功能,耵聍会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无须刻意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