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的原因
脱肛可能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慢性腹泻、直肠肿瘤等因素引起。脱肛是指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可通过调整饮食、提肛运动、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长期便秘
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腹压,导致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患者可能出现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等症状。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甘油制剂、聚乙二醇4000散等药物软化粪便。
2、分娩损伤
经阴道分娩可能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多见于多胎妊娠或难产产妇。伴随会阴疼痛、肛门失禁等症状。产后需进行凯格尔运动修复盆底肌,严重时需采用直肠悬吊术或肛门环缩术。
3、盆底肌松弛
年龄增长或长期重体力劳动会导致盆底支持结构退化。典型表现为站立时直肠脱出,平卧后自行回纳。可每日进行提肛运动,每次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进行。重度脱垂需使用补片植入术。

4、慢性腹泻
痢疾或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引起频繁排便,持续刺激直肠黏膜下移。常伴有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感。需治疗原发病,如口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洛哌丁胺胶囊等药物控制腹泻。
5、直肠肿瘤
直肠息肉或癌症可能因占位效应导致肠管脱出,多伴随便血、消瘦等症状。需通过肠镜确诊,较小息肉可行内镜下切除术,恶性肿瘤需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联合放化疗。

日常应避免久蹲久坐,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饮食需均衡摄入优质蛋白与蔬菜水果,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急性发作期需立即手法复位,复位后卧床休息。若脱出肠管无法回纳或出现坏死,须紧急就医处理。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相关推荐
02:08
02:43
02:35
02:05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为什么会有脱肛脱肛是怎么得的
- 2 脱肛是否严重
- 3 什么是脱肛
- 4 经常脱肛什么引起的
- 5 脱肛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
- 6 脱肛形成是怎么得的
- 7 容易脱肛是怎么得的
- 8 脱肛怎么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