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牙周炎怎么引起的
牙周炎可能由牙菌斑堆积、牙结石刺激、咬合创伤、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牙周炎通常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口臭等症状,可通过洁治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牙菌斑堆积
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生物膜,长期未清除会矿化成牙结石。细菌代谢产物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日常需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除邻面菌斑,每半年接受一次专业洁治。若已形成牙周袋,需采用龈下刮治术清除深层菌斑。
2、牙结石刺激
钙化的牙结石会机械性压迫牙龈,其粗糙表面更易吸附细菌。下颌前牙舌侧和上颌磨牙颊侧是常见堆积部位。结石刺激可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超声波洁牙能有效去除龈上结石,对于龈下结石需配合手工刮治。顽固性结石可能需多次治疗才能彻底清除。
3、咬合创伤
牙齿排列不齐或不良修复体会造成咬合压力分布异常,长期过大的咬合力会破坏牙周膜纤维,加速牙槽骨吸收。正畸治疗可改善牙齿排列,调磨过高牙尖能减轻局部负荷。严重病例需使用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必要时进行咬合重建。
4、内分泌失调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易继发感染。这类患者牙龈呈深红色且易出血,炎症进展较快。控制原发病是关键,孕妇分娩后症状多缓解,糖尿病患者需维持血糖稳定。可短期使用醋酸氯己定含漱液控制感染。
5、免疫系统异常
艾滋病、白血病等疾病会削弱免疫功能,使牙周组织对细菌抵抗力下降。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牙周组织破坏,可能伴发坏死性溃疡。除基础牙周治疗外,需联合全身抗感染治疗,如头孢克肟分散片配合甲硝唑片。免疫抑制患者应避免侵入性操作以防感染扩散。
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牙周炎的核心措施,建议选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时重点清洁牙龈边缘。每日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牙间隙,戒烟可减少牙周组织损伤。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牙周问题,已确诊患者应每3-4个月复查维护。出现牙龈自发出血、牙齿移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重度牙周炎导致牙齿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