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该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秋冬季高发。
1、呕吐
轮状病毒肠炎早期常以突发性呕吐起病,多发生于腹泻前1-2天。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每日可达10余次,严重者可出现胆汁样呕吐。呕吐期间需暂禁食4-6小时,后逐渐给予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及尿量变化。
2、水样腹泻
典型表现为蛋花汤样或清水样便,每日排便5-10次,无脓血及腥臭味。腹泻可持续3-8天,易引发臀红等皮肤问题。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及时更换尿布并清洁臀部。
3、发热
约半数患儿出现中低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持续1-3天自行消退。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家长需避免过度包裹患儿,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辅助退热。
4、脱水
重度腹泻可导致等渗性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轻中度脱水首选口服补液治疗,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家长可通过按压指甲观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初步判断脱水程度。
5、并发症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惊厥、心肌损害等肠外表现。轮状病毒可诱发良性惊厥,多与高热无关。心肌酶异常者需监测心电图,必要时使用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早产儿及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患儿发病期间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可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腹泻后需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在婴幼儿2月龄起按时接种。若出现持续嗜睡、尿量显著减少或血便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