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下降是怎么回事
睾丸下降可能由隐睾症、腹股沟疝、睾丸引带异常、内分泌紊乱、睾丸扭转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素治疗、手术复位、睾丸固定术、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
1、隐睾症
隐睾症可能与胎儿期睾丸引带发育异常、母体激素水平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阴囊空虚、腹股沟区包块等症状。出生后3-6个月睾丸未降入阴囊需干预,可遵医嘱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液促进睾丸下降,无效时需行睾丸固定术。隐睾长期未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功能或增加睾丸肿瘤概率。
2、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可能因鞘状突未闭合导致腹腔内容物进入阴囊,常伴随睾丸位置异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坠胀感等症状。婴幼儿疝气可尝试手法复位,反复发作或嵌顿时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需避免剧烈哭闹和便秘以防复发。
3、睾丸引带异常
睾丸引带是引导睾丸下降的纤维索带,其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睾丸下降受阻。这种情况多需手术松解异常引带,常见术式包括经腹股沟睾丸固定术。手术宜在1-2岁前完成,过晚可能造成生精小管不可逆损伤。
4、内分泌紊乱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睾丸下降。可通过注射用尿促性素等药物补充激素,治疗期间需定期超声监测睾丸位置变化。若激素治疗无效仍需考虑手术干预。
5、睾丸扭转
睾丸扭转时精索旋转导致睾丸血液供应中断,可能引发睾丸位置上移。急性发作表现为突发阴囊剧痛、睾丸抬高,需在6小时内行手术复位固定。延迟处理可能导致睾丸坏死需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对侧睾丸情况。
发现儿童阴囊空虚或睾丸位置异常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小儿外科就诊。日常避免穿着过紧裤子,洗澡时可检查睾丸是否在阴囊内。青春期前完成治疗有助于保护生育能力,术后需定期复查睾丸发育情况。哺乳期母亲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接触环境雌激素类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