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中耳炎怎么回事
经常中耳炎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需结合病因针对性处理。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若因鼻腔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导致通气受阻,可能引发中耳负压和积液。常见于儿童咽鼓管发育不全或成人鼻窦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必要时需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2、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或流感病毒侵袭上呼吸道时,病原体可能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多伴随发热、鼻塞等症状。急性期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联合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反复发作者需排查鼻咽部病灶,建议接种流感疫苗预防。
3、过敏性鼻炎
过敏原刺激导致鼻黏膜肿胀,可能阻塞咽鼓管开口。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需检测过敏原并避免接触,使用氯雷他定片抗组胺,辅以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炎症。长期过敏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需定期耳内镜检查。
4、腺样体肥大
儿童腺样体过度增生可能压迫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常伴夜间打鼾、张口呼吸。轻度肥大可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减轻水肿,中重度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需监测听力恢复情况,预防粘连性中耳炎。
5、免疫缺陷
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反复发生中耳感染。可能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或生长发育迟缓。需完善免疫球蛋白检测,必要时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调节免疫,严重者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日常应加强营养,避免接触传染源。
预防中耳炎复发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儿童患者家长应定期清洁其鼻腔分泌物,哺乳时保持头部抬高体位。出现耳部不适或听力变化时,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滴耳液或掏耳。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复。




